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已成为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竞逐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湖北、武汉产业“家底”如何?作为省市发展排头兵,光谷又将如何布局发力?
10月24日,2024湖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会在中国光谷召开。大会以“AI领航,多元共生”为主题,邀请院士、专家齐聚中国光谷,剖析区域人工智能产业现状,把脉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大会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武汉市科技创新局、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承办,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中心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支持。
院士领航 大咖分享AI前沿实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已在不同学科、行业间架起桥梁、开辟出诸多创新机遇。大会主旨报告期间,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企业领袖等围绕前沿话题,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展开思想碰撞。
杨天若院士作《张量人工智能赋能人机物融合》主旨报告。杨院士在报告中,以人机物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案例为框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在当前社会中张量人工智能对智慧城市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并以智慧交通为例,展示了人机物智能基于张量人工智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与作用的冰山一角,也展现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徐勇军主任作《智能算力驱动下的科技及产业变革》前沿报告,他从算力驱动下的智能革命、智能驱动下的科学范式、科技驱动下的产业革命三个层面进行了讲解。报告指出,在算力驱动下的新一轮经济周期,不管是在认知(通用人工智能)、还是科学(智能化科研)、产业领域(智能装备业),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产业发展。我们应紧密把握AI“自主演进、虚实融合、爆炸式发展”的特点,关注“新型生产工具、新型科研范式、新型社会关系”的3大颠覆,展望人工智能蓬勃发展。
大会同时还邀请了深圳一清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成果转化特聘专家阮乐成、山东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陈硕、华为中国区昇腾生态运营总经理苏同岩、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负责人李维涛进行主题分享,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
正式揭牌 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成立
现场,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园正式揭牌。
光谷科创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秀娟以《与光谷 共赴智能未来》为题,从品牌、项目、区域、服务四个价值维度,进行园区推介。
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园是由光谷金控、光谷科服共建,位于光谷中心城核心腹地,总建筑面积10.18万平米,包括智能研发创新中心、展示体验区、总部办公区、公共服务区、企业孵化区、产业集聚区。
园区配置5A甲级写字楼、超12个智慧园区应用场景;通过打造科创服务、投资、载体三大服务体系,构建技术、金融、人才、场景四大服务平台,有效降低人工智能企业运营成本,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政策连台 携手共促未来产业发展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其壮大离不开强有力的创新生态与配套政策支撑。大会现场,一揽子利好政策面向区域企业集中释放。
湖北科投旗下武汉光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中信银行武汉分行、湖北银行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华夏银行武汉分行、上海浦发银行武汉分行等四家银行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建立投贷联动合作机制。据介绍,该模式与传统信贷的授信逻辑不同,从“基本看企业的过去”转向“主要看企业未来”,关注企业未来经营的成长性,后续有望通过综合判断企业商业模式、细分赛道、此前融资规模等来确定授信。该机制落地后,将大幅提升科创企业融资效率。
会上,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陈思媛宣布“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人工智能专区”正式上线。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人工智能专区汇集了全省算力、数据、大模型等创新资源,针对“算力资源不足、数据难以获取、大模型构建复杂、应用场景有限”等问题与挑战,可为科创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供需匹配服务。
基于平台人工智能专区的对接转化能力,武汉理工数字传播数字工程有限公司与武汉中科通达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分别与武汉超算中心、武智院达成算力和大模型方面的对接,提升了项目团队的研发效率,实现算力、数据、大模型、场景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和快速匹配。
报告首发 剖析区域AI产业现状
现场,多个产业报告重磅首发。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智勇发布湖北省区域内首个基于严格的标准体系及详实的企业人工智能业务数据编制的《2024湖北省人工智能企业生态图谱》。
湖北软协2019年起成立人工智能专委会;2023年,发布湖北省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团体标准《人工智能企业评估标准与评估规范》;2024年开启“湖北省人工智能企业评估”,围绕近百家人工智能企业的“业务营收、人员配置、研发投入、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进行多维度严谨评估,形成人工智能产业《报告》及《图谱》。
随着评估企业的不断增加,图谱也定期逐步完善更新,以帮助政府、产业及从业者更为精准地掌握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动态,对于企业能力提升、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作用。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对外发布《2023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武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发展。2023年,武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12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43.7%,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基本形成从芯片到算力、从大模型到应用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拥有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000家,构建了以上市企业、第二总部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报告还介绍,目前武汉已经构筑“一核两极多区”的人工智能产业空间布局,即打造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动力源,武汉经开区、武汉临空港区为垂直应用发展极,洪山区、武昌区、江汉区、硚口区、江岸区、江夏区等多区支撑的人工智能全域发展新格局。
算力筑基 吸引外省优质项目落户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全面开启,算力正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形式,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作为算力的主要载体作用愈发突显。
现场,湖北科投旗下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与华工科技、北京并行科技、武汉智博创享、北京数码大方、武汉湾流科技、用友网络科技湖北分公司、敏博科技、武汉雷特科技、凡耕(湖北)互联科技等九家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优质算力资源与技术支撑,是我们选择在武汉扎根深耕的重要因素之一。”合作签约方、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团行业总监/国产算力事业部总经理李津宇介绍,该司是国内领先的超算云和智算云算力服务商,目前已在武汉成立办事处,未来将从算力资源销售,辅助运营和平台开发三个方面推动在汉业务深化。
2021年5月,光谷布局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投入运行;次年,紧邻的武汉超算中心上线,形成算力“双子星”,“智算+超算”的多元算力矩阵,助力区域内人工智能企业全场景智算服务。目前,双中心已为区域内300余家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公共算力服务,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武汉大学等科研单位,打造出了业界首个三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全球首个智能遥感框架“武汉.LuoJia”等重要成果,加速AI大模型应用落地。通过举办技术沙龙、研习班、开发者星火集训营等,赋能培训超过5000名数字应用人才。
大会期间,还举办了“未来产业 领航新纪元:科技创新项目路演对接会”“智赋产教 共创未来:AI创新大赛颁奖典礼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分享会”“湖北AI产业创新发展实践研讨会”等系列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