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训力券”“模型券”“语料券”,助力企业降成本;打造“零租”孵化器,推动人工智能方向特色软件名园建设;坚持场景应用牵引产业发展……12月18日,记者从深圳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暨产业推介招商大会获悉,深圳发布了《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第四批)》,正在集全市之力,迈向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新征程。
据介绍,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完备、生态要素健全、投资生态活跃、应用场景丰富,已形成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扎实基础和突出优势。深圳将充分发挥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优势,以《若干措施》为抓手,构建算力供给最普惠、国产生态最健全、场景应用最开放、创新创业最便捷的4个“最”产业发展环境,加速打造全域全时全场景人工智能应用先锋城市。
目前,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链条覆盖芯片、模型、硬件及应用等全环节,拥有220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国际争先、高成长性企业国内一流、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雁阵式”梯队。“深圳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是全球唯一能够将智能设备制造、软硬件研发、供应链整合,多项服务聚合聚集的城市,全产业链优势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如是说。
“真金白银”支持人工智能
企业所需即深圳所向。算力是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目前深圳智能算力已超10E,深圳将持续强化供给,2025年底实现超50E供给。
为了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若干措施》明确提出,除依托重大项目资源以创新方式支持企业低成本使用算力、模型、语料外,深圳每年还将发放“训力券”和“语料券”,用于支持企业租用算力开展大模型训练。根据规定,深圳每年发放最高5亿元“训力券”,降低人工智能模型研发和训练成本;每年发放最高5000万元“语料券”,促进语料开放共享和交易,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另外,深圳还对企业购买数据进行补贴,奖励开放语料的数源单位。例如,对租用智能算力开展大模型训练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圳按不超过服务合同金额的50%,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对初创企业提高资助比例至60%。对通过数据交易平台购买非关联方语料进行大模型研发和应用的企业,按不超过合同金额的30%,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为支持企业通过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开放语料,深圳对符合规模质量、更新频率和应用成效要求的开放语料,按照语料年度共享使用情况,给予每个数源单位最高100万元奖励。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深圳坚持需求导向、场景牵引,将整个城市作为人工智能新技术迭代、新产品应用、新场景落地的最佳“试验场”。
记者了解到,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政数、国资部门,发布《“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第四批)》,包括50个政务领域场景、50个国企领域场景,涵盖经济运行、公共服务、城市安全、生态环境、能源、电力、金融等领域。
2023年以来,深圳共发布4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并在法院、政务、环卫、公安、气象、医疗等领域培育打造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标杆案例。依托软硬兼备的优势,深圳将持续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推动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并全面助力推进To G、To B、To C场景应用。
面向To G领域,深圳将主动给场景、给数据、给算力、给资金,每年拿出最高5000万元资助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面向To B领域,每年拿出最高1亿元资助示范应用项目、标杆应用项目,支持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首例应用;面向To C领域,每年发放“模型券”降低模型购买成本,并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AI PC、AI手机等软硬结合产品研发。
坚持“空间—资金—人才”一体化布局
在“空间—资金—人才”一体化布局方面,深圳市区联动提供低成本产业空间。目前,深圳已布局深圳湾、前海湾等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着力打造如南山模力营,福田模力福地等“零租”孵化器,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给予6个月至3年不等的免租优惠。
根据《若干措施》,深圳还提供算力、模型、语料、资本、人才等全链条服务;推动人工智能方向特色软件名园建设,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经认定的园区给予园区运营主体200万元奖励,对考核获评优秀的园区给予50万元奖励。
为持续完善人工智能投融资生态,深圳即将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推动构建“引导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集群基金”协同发力的千亿基金投资生态。此外,深圳还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人才政策,提供事业平台、科研经费和生活保障一揽子“政策包”,对留学人才创业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支持人工智能留学人才在深创业,对注册时间在6—48个月内的企业,择优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