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青岛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而制定的一份重要文件。以下是对该政策的详细解读:点击查看政策原文
一、背景与意义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青岛市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之一,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该《行动计划》旨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总体目标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体水平将处于全国前列,高能级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持续优化,海洋大模型与重点行业大模型国内领先,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赋能应用生态更加完善。具体目标包括:
- 打造2-3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5个以上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揭榜国家创新任务15项以上。
- 打造10个左右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与赋能应用特色园区,培育20家左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企业。
- 算力总规模达到12EFLOPS,存储总量达到10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30%以上。
- 培育推广200个“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争创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七大主要任务和措施:
- 算力设施“强基”行动:统筹布局智能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按需部署高效边缘计算中心,打造集通算、智算和超算为一体的算力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全市算力统筹调度机制,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全市算力“一张网”。
- 算法模型“铸魂”行动:整合全国领先的海洋科研与大数据优势资源,打造“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支持行业企业加快垂直大模型研发升级,培育一批大模型应用创新解决方案和典型创新应用场景案例。
- 数据要素“提质”行动:推动数据共享和开放,为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按需汇聚、有序供给提供服务。探索企业数据资产化新路径,完善数据资产化管理模式,鼓励市场力量挖掘商业数据价值,开展数据采集、清洗、标注、质检等业务。
- 核心产业“固链”行动:积极招引训练和推理相关的智能芯片企业,提升智能传感器产品研发制造水平。支持软件企业与硬件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开发复杂算法软件,推动软硬件兼容适配。支持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
- 创新平台“领航”行动:推动行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机构等创新载体。创建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示范,在人工智能中试验证、模型训练和算力算法等方面加大投入。支持企业培育创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
- 产业生态“聚力”行动:以人工智能产业园为核心,打造算力服务支撑供给高地、软硬融合创新策源高地、智能化应用引领高地。支持相关区市打造细分领域特色园区,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 场景应用“赋能”行动:聚焦工业制造、智慧海洋、现代农业、交通运输、医养健康、智慧教育、文化旅游、社会治理8个领域,加大场景开放力度,开展多样化赋能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青岛市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供保障:
- 健全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积极发挥专家和智库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加大产业引导和扶持力度。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创投资本参与,重点支持初创期、成长型人工智能企业和项目。
- 强化人才支撑:落实人才发展政策措施,加大人工智能紧缺急需人才招引力度。开展“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动,招引更多人工智能领域青年人才来青就业创业。深化产教融合,鼓励驻青高校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 营造浓厚氛围:加大优秀企业、应用案例宣传推广力度。举办人工智能展会、赛事活动,加强与国内外企业交流合作。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技术产品推介活动,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