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近日,北京市在2024年数字教育工作推进会上正式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这一举措标志着北京市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旨在明确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规范,并指导学校、师生稳妥、有序地开展应用实践。【点击下载政策原文:1730165841-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4年)】
一、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发布的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促进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北京市教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的发布进一步细化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和规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
二、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的主要内容
《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制。它明确了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育、以“智”助研、以“智”助管等六大重点应用领域,并全面涵盖了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所有关键应用层面的29个典型场景。
- 以“智”助教:为教师提供智能教学助手,支持智能课程设计、备课、个性化教学、课堂管理、教学分析、作业批阅、辅导答疑等应用场景。
- 以“智”助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和实践,如AI学伴协助规划学习路径、语言学习助手提升口语听力技能等。
- 以“智”助评:构建面向师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评估和分析。
- 以“智”助育:在智能阅读、智能体育训练、智能美育教育、个性化心理支持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
- 以“智”助研:借助人工智能构建新型智能教研生态,支持教育研究和创新。
- 以“智”助管: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多模态、全景式、动态化的校园智能化管理。
三、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实施要求与保障措施
《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要求学校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必须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确保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还强调了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的理念,要求学校全面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局限性与不足,并严格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
为了保障《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的有效实施,北京市将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其内容随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而优化。此外,还将启动建设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和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为教育领域大模型落地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测评标准。
四、意义与展望
《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的发布对于推动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还规范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和行为准则。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指南》将不断得到优化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的需求。同时,北京市也将继续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和应用,努力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智能教育体系。